
8月24日—25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主办的水电与新能源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河海大学张玉全教授、朱延涛教授分别担任执行主席和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张玉全教授以“水电转型的功能定位与关键技术探讨”为题,针对水电机组广变幅、宽负荷、大容量的发展现状,提出实现机组在多工况条件下的精准建模与高效仿真、保障其在不同负荷区间的稳定运行、建立适应极端工况的安全调控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赵根生作“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系统评估与趋势分析”报告,认为储能技术已从探索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周期,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系统凭借其削峰填谷、促进能源梯级利用等功能,可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系统用能成本,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与系统优化,多种储能形式将在未来电网中发挥更为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电工程院副总工陈福新以“氢能源:零碳未来的核心载体与产业链龙头”为题,分享氢能的政策及背景、发展现状、应用实践、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指出大规模发展氢能是实现全面深度脱碳的重要选择,受制于装备制造水平、技术能力和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化发展态势,仍需在技术创新、储运、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接轨等方面持续改进和创新,带动氢能行业的全面突破。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水电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储能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氢能发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话题发表各自讲解。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指出,当前多数储能技术源自国外,本土创新仍需加强,还需重点关注不同储能方式的场景适配性,大规模长时储能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抽蓄与其他储能的融合互动,以及水电传统功能与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统筹协调。此外,应加强不同储能形式与水电结合的系统稳定性研究,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背景下水电转型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此次研讨不仅聚焦技术前沿与系统挑战,还强调政策协同与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为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与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具体方向。大家一致认为,推动水电智能化转型、加快发展多元储能技术、系统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对水电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和理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