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3-03-21 20:40
  

临渭区渭河小学教师 党清娟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老师和学生们教学相长。”《2022版各科课程标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1、合作前的准备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一组,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男女生人数比例等组成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小组与小组之间具备相对均衡的竞争力。各小组以组长为组织核心,根据各组员的特点合理分工,汇报、展示、记录,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交流过程中,小组长充当主持人角色,力求做到人人有话说。小组成员分工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同时,根据小组内的学习层次,把组员编号。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既有利于小组团结互助意识的培养,也能提高小组的整体素质。

问题引领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核心。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要求及学生的情况,设计合作学习记录单,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轻松掌握知识。

培养习惯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关键。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应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用心书写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2、合作中的细节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为了使学生不盲目学习,教师可根据需要设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要求,促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合作任务。

明晰小组交流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正确的目标导向。

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集体解决问题。梳理学习过程,达成共识,确定汇报策略。

3、合作后的展示

基本语言模式训练,指导交流有效有序。展示前使用能体现该学科文化特色的口号,使交流展示在口号的互动中有效有序进行。展示中,主持人负责本组汇报展示的主持工作,做好组员的有序汇报和小组汇报的总结。展示后一定要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学生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在参与、思考、分享、收获、创新……

多元评价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动力。《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维度要多元化,在关注学生基本技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应结合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如,可以制订小组间的评分制度、小组内合作交流评价表等,通过学生互相评价及教师综合评价等形式,让合作学习量化。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合作时机的把握。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在学生独学遇到障碍时、在需要多人参与实验操作时选择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全程监控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点拨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过程,更是当今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养。让师生在充满生机与灵动的课堂中不断历练,不断成长,最终抵达品质课堂之岸。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