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编辑出版的《“陕”耀光芒——在陕两院院士风华录(第三辑)》正式发布,该书收录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在内的8位在陕院士科研故事,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他们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崇高精神。
“陕”耀光芒在陕院士主题宣传,是陕西省弘扬科学家精神“五个一”工程(出版一套科学家精神丛书、拍摄一系列科学家精神专题片、推出一组弘扬科学家精神剧目、创建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建一支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的主体内容,主要通过图书和专题片等形式展现院士及其团队的风采,塑造科技工作者群像。
《“陕”耀光芒——在陕两院院士风华录》丛书作为该工程的重要成果,旨在全方位记录和传播在陕院士的科研人生与精神世界。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实施到第三辑。第三辑图书收录了安芷生、张锦秋、王兴治等8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故事。他们的故事,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理性之路,更是服务国家与人民的赤诚之心!他们的实践深刻证明: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准则,更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图书中以《在黄土地筑就盛世华章》为题,专题宣传了张锦秋院士“以建筑复兴盛唐气象,塑造城市灵魂”的建筑人生和设计故事。全文划分“水木清华——建筑才女初长成”“西北筑梦——古城沃土绽芳华”“城市客厅——晨钟暮鼓意韵长”“长安锦秋——把唐诗写在大地上”“走进历史 感受人文——唐文化的盛宴”“天人合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以人为本——为人民拓展幸福空间”7个小节,详细讲述了张锦秋院士清华求学、扎根西北、矢志建筑、匠心创作等人生历程,同时聚焦多件张锦秋院士经典建筑设计作品,深入讲述院士建筑思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书中提及,“张锦秋先生扎根西北半个多世纪,心无旁骛,在秦川渭水间构筑了一座盛世之城。从纸上到地上,从芳华到年迈,她把四季年年、岁岁匠心,凝固成大地上一部部巨型的书。读懂它,就读懂了岁月,读懂了中国。”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锦秋院士始终立足西安,扎根中建西北院,潜心从事建筑理论研究与建筑设计实践,探索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努力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建筑与城市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开创了“延续盛唐文化、重振东方之都”的“新唐风”之路。
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天人长安塔,到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西安国家版本馆……张锦秋院士领衔设计的诸多建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历史底蕴、灿烂文化和勃勃生机。
正如文章作者手记中所说:“欣赏张锦秋院士的建筑作品,犹如读小说,封面豪气典雅,令人瞩目,进入内部空间,则会发现情景交融,细节温暖,人在境中纵横相宜,情节如榫卯相扣,时不时有震撼心灵之笔。她用建筑语言,在大地上谋篇布局,再现古城的盛世华章。她对建筑的要求是:不仅赋形,更还魂,不仅构筑筋骨,更诠释心灵。”
一路走来,张锦秋院士在建筑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在西北大地上不断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相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以及“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等诸多建筑空间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张锦秋院士以大气恢宏却又细腻柔美的建筑创作,赋予了每一件作品独有的魅力与灵魂,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精品之作。她的创新理论和设计成果在中国建筑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她身上展现的科学家精神,也将激励中国当代建筑师认清责任和使命,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开拓创新的能力,不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探索中国建筑风格之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崭新的历史篇章。
院士简介
张锦秋,女,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1954-196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年在清华大学师从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攻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1966年以来,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工作,并任研究院总建筑师。
四十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技艺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注重规划、建筑、园林的有机统一,多次获得国家级金、银、铜奖。
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2015年,国际编号 21023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张锦秋星”;2022年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