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儋州3移风易俗

来源:网络 编辑:admin2025-04-01 17:43
  

苏轼在儋州3

——读苏札记之十五

 

我楚狂人

二、移风易俗

其实,传播文化,更有价值的是移风易俗,倡导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我们的知识分子前辈一直在这样做,如清初的杨越教宁古塔土著耕作和贸易,摆脱粗放的耕作和物物交易的原始状态。清后期林则徐把先进的水渠灌溉引导新疆伊犁。其实苏轼早就在海南这样做了,当然更早的柳宗元在柳州就这样做。

据儋州地方史料记载,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

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荒地极多,收获甚少。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疾病流行。而且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

苏轼是墨的制作与鉴赏的行家。当时的海南缺笔缺墨,尤其是墨,十分昂贵。苏轼小品文《书潘衡墨》中记载,金华墨商潘衡来儋州制墨,得到的松烟很多,但是墨的质量很差。苏轼教他把炉灶与烟囱之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让炉灶再宽大一些,结果得到的松烟虽然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是墨却比以前更黑,质量更好了,这就是著名的“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由来。

在儋州,苏轼还结合气候条件与生活起居,发明了养生三法,即晨起梳头、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后来写成《谪居三适》,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却体悟颇深,予人启迪。苏轼和儿子参照古籍中的龟吸之法,通过调整呼吸吐纳,平衡能量的摄入和消耗,锻炼精气神,效果颇佳。

老百姓是懂的感恩的,海南老百姓至今记得苏轼为海南的移风易俗做的事情。

权侵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