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早发性心房颤动,与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突变有关?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1-09-24 16:15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很多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早发性心房颤动,很有可能只是更严重的潜在遗传性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综合征的初始表现。

近期JAM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探讨了早发性房颤与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突变是否存在关联,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介绍

这项前瞻性、观察性的队列研究,纳入了自1999年至2015年的1293名患者,这些患者均在66岁之前被诊断为AF,并接受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145个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基因组中是否存在罕见的基因变异。

72.2%为男性(934人);入组时平均年龄56岁(四分位间距[48-61]);

AF诊断的中位年龄50岁(四分位间距[41-56])。

研究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发现:

131人(10.1%)存在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812人(62.8%)变异的显著性不确定,

92人(7.1%)为常染色体隐性疾病杂合子携带者,258人(20.0%)无可疑变异。

30岁之前确诊房颤的患者中,出现疾病相关变异的可能性最高(20/119),16.8% [95% Cl:10.0%-23.6%]。

60岁之后确诊房颤的患者中,出现疾病相关变异的可能性最低(8/112),7.1% [95% Cl:2.4%-11.9%)。

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相比,疾病相关的基因改变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性更大,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包括TTN(n=38)、MYH7(n=18)、MYH6(n=10)、LMNA(n=9)和KCNQ1(n=8)。

研究结论

在这项队列研究中,10%的早发性房颤患者中,发现了疾病相关的基因改变,尤其以30岁前诊断AF的患者基因改变比例较高,60岁后诊断的比例较低,且大多数致病/可能致病的基因变异是与遗传性心肌病更为相关的基因。

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在早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基因检测。

临床启示

基因诊断很热门,但现阶段不推荐房颤患者接受基因检测。

尽管如此,最近的数据表明,早发性房颤患者可能存在罕见疾病相关变异,因此近年关于AF基因检测也逐渐兴起,尤其是对于年轻和有明显AF家族史的患者。

既往研究发现,AF基因检测的重点对象为45岁之前诊断AF的患者,这项研究发现与之类似,但发现在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中,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的可能性大致相同(10%),而60岁后下降。

这些数据表明,对于60岁以下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早发性房颤基因检测,对于30岁之前确诊的房颤患者,强烈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图1. 疾病相关突变的流行情况、以及与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的重叠情况

研究发现,早发性房颤患者与遗传性心肌病综合征的患者基因方面存在高度重叠,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也有一定重叠,但覆盖率不如遗传性心肌病。

该研究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中,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相关的基因重叠最常见,其次是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C/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HCM)。

总的来说,上述这些疾病患者是房颤的一个遗传亚型,其特征是早期即可发生或发展成心房肌相关疾病。

不同的基因突变意味着早发性房颤发生率的不同。

比如基因TTN中的功能缺失变异是早发性房颤中最常见的相关变异(占疾病相关变异的27%)、其次最常见的是MYH7(13%)。

由于上述基因编码β-肌球蛋白重链,先前研究发现,MYH7变异的HCM患者发生AF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变异的患者,这可能与肌球蛋白重链亚基对心房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性有关。

除此以外,MYH6的变异也很常见(7%),它主要编码在心房表达的α-亚基,其他排名靠前的基因是LMNA(6%)、KCNQ1(6%)等。

图2. 根据最常见的基因进行分类

目前临床基因检测仍存在局限性,不仅是检测水平的问题,同时还涉及伦理、基因保护等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目前这种普及率较低的基因检测,已经发现10%的早发性房颤患者中存在心律失常和心肌病相关的基因突变,30岁之前确诊房颤的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病患病率更高,也就提示在早发性房颤中开展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