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沛霖:建成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

来源:中国科学家  编辑:渭南科普2021-08-03 17:29
  

原标题:罗沛霖院士:临危受命,建成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

雷达在现代军事、航海、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是军事科研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要保护新生的祖国,探测几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标,新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超远程雷达。1958年,罗沛霖临危受命,领导一批学者,提出了我国发展超远程雷达的设想。几经磨难后,在罗沛霖的带领下,超远程雷达和我国的卫星监测网在20世纪70年代终于建成。

罗沛霖(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罗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他在1951-1953年间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并参与工厂设计;曾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及组织工作;参加并主持多次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的撰写。罗沛霖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起到了重要带头作用,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1957年10月4日,由苏联制造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宇宙空间时代。美国迅速做出反应,几天后,麻省理工学院迅速研制出了能够跟踪观测苏联卫星的雷达。数月后,美国将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太空中的预定轨道。

这场激烈的宇宙空间争夺战,使中国科学家大为震撼。他们没有想到,雷达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威慑力。我国如何实现雷达探测距离跨越,即从已有的数百公里增加到数千公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国外已经发展了弹道导弹武器,我国要想积极防御,必须研制超远程的预警、跟踪雷达以对外空目标进行探测、跟踪。

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1958年,我国对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十局进行改组,将科研处、技术处合并。罗沛霖调任为科技处处长。他指出,我国必须发展超远程雷达。“超远程雷达”成为我国十二年科技规划后启动的电子领域中一个重大科研项目。

当时国内雷达研究基础薄弱。参与研制工作的吴佑寿回忆说:“我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只学了一点雷达原理和一般的接收技术,更没有做过科研工作……幸好罗沛霖学术造诣深、见多识广,给大家介绍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际提出采用‘门波积累’来解决问题,对大家很有启发。”

罗沛霖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电子元器件联合工厂的总工程师,对国际上正在应用的各种新材料和新器件非常熟悉,他带领大家用不同思路开展研制工作。

罗沛霖的书房内有很多他自己动手做的物件

罗沛霖的建议下,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成果被用于另一种雷达系统,大大提高了该雷达的作用距离。除此之外,罗沛霖还在弱信号接收和信号检测等方面做了工作,为展开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世纪70年代,超远程雷达终于制成。1977年,罗沛霖激动地飞赴云南,参加超远程雷达的验收典礼。他站在在几十米直径、相当于12层楼高的球形罩中,细看着自己和成百科学工作者们倾注万般心血的雷达主机和数据处理设备,感慨万千。

超远程雷达凝聚了整整两代科学家们的智慧。当苏联的核动力卫星陨落,整个世界为之忧心的时候,我国研制的超远程雷达首先正确地测定了卫星的落点。这之后,我国的卫星监测网也最终建成,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罗沛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我国科技界亲切地称他是“红色科学家”。早在1938年3月,他就秘密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军委三局,创建了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同时还担任延安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教师,为抗日前线培养通信人才;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又应组织要求,前往美国留学,准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学成归国后,他为中国电子科技事业奉献终身。

看到中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他曾欣然提笔:“筚路蓝缕君矻矻,功成业就自谦谦。神龙腾起太空去,广漠迎来壮士还。”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