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建筑带给我一生的邀请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1-09-16 11:34
  

原标题:程泰宁院士:建筑带给我“一生的邀请”

程泰宁

“涉及到‘建筑创作’的事情,我肯定是尽全力参与全过程,不然会心有不安。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我想一个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而且做到最完美,这就是工匠精神。对我来说,在当前世界建筑价值取向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还要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创新,绝不随波逐流。”

——程泰宁

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市中心,矗立着一座由三个巨大的白色立方体切割组合而成的建筑——加纳国家大剧院。它是中国政府赠予加纳人民的礼物,其“奔放而有力度、精致而不失浪漫”,一落地就成为了阿克拉城市形象的地标建筑。几年前,在加纳还没有换发新版货币的时候,面值2万加纳塞地的旧版钞票上,印的就是这座加纳国家大剧院。

这座令人过目不忘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出自中国建筑大师程泰宁院士及其团队之手,曾入选国际建筑师协会《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还获得过中国“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程泰宁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道路的探索,设计了众多令人瞩目的作品,是第一位被国外知名出版机构收入《世界建筑大师系列》的中国建筑师。

加纳国家大剧院(图片来源:ArchDaily建筑网)

大自然培养他对“美”的知觉

1935年,程泰宁出生在南京,他的童年是在流亡中度过的,2岁开始就随家人一路逃难。

年幼时的他同祖母最亲近,至今,他还记得祖母拉紧他的手,侧着身子一步一步被搀扶下石板台阶的场景。儿时记忆里的场景被他融进重庆美术馆的设计方案中,山城的树林、山体、坡坎、梯级,层层叠落的屋顶,构成了对重庆的整体印象。

 

重庆美术馆方案程泰宁手稿(2004年)

面对最初人生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程泰宁总是充满好奇与无限遐想。

他在《似真似幻说童年》里写到:“夜晚上床睡觉了。我会习惯性地用手把被子的前部稍稍撑开,形成一个很有围合感的‘洞穴’。昏暗的油灯灯光渗进洞穴,在洞顶幻化成五彩斑斓的光晕,奇幻而瑰丽。无数个夜晚,童年的我,就在这美妙温馨而又静谧的空间中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

心思细腻的程泰宁对美有很敏感的知觉,念书时他语文成绩也格外优异。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程泰宁选了感兴趣的文学和新闻专业,但父亲认为学文不好就业。所以程泰宁听从父亲的意见,填报了纺织、机械和建筑3个专业,结果以第三志愿被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录取,误打误撞地闯入建筑殿堂。

在当时国内,南京工学院建筑系首屈一指,杨廷宝、刘敦桢等一批建筑界泰斗都在此任教。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他打牢基础,不断开阔视野,同时通过建筑设计加深了对艺术和社会的理解。大学毕业后,程泰宁怀着施展抱负的渴望与回馈祖国培养的热忱,走上了工作岗位。他说,建筑带给他的是“一生的邀请”。

高起点的设计训练

因学得扎实,又对建筑方案创作有自己的想法,从1958年到1963年,年纪轻轻的程泰宁先后获得了国家歌剧院、国家体育场和人民大会堂三个重大项目的建筑方案创作机会。他对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十分珍惜。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设计工作中。国家体育场项目从方案设计到之后的研究,程泰宁都全力以赴。有一天快下班时,时任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的王华彬先生来找程泰宁,告诉他第二天要开方案讨论会,可是还缺总平面图和鸟瞰图,需要连夜补上。

当时,程泰宁已工作了一整天,但他想都没想便答应完成这一工作。他通宵加班,高质量地完成了从总体布置到细节推敲的全部图纸。画完最后一笔,窗外的城市还没有完全被唤醒,刚刚在晨曦中展现出朦胧的轮廓。那一刻,深深的满足感与充实感让程泰宁毫无倦意。

后来,国家体育场项目因规模过大,被迫下马。项目虽未落实,但项目组结合大型运动场的观众视觉质量进行了研究。根据分工,程泰宁负责的课题是“如何确定运动场第一排座椅高度”。

通过学习,程泰宁了解到这个问题超出了建筑学范畴,是涉及心理学领域的“深度视觉”概念。为解疑难,他一个人跑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寻求帮助。

在北京一个老四合院里,李家治和荆其诚两位专家接待了这位大方诚恳的年轻人。程泰宁听专家讲解了一个判断深度视觉的公式,回去计算后再来向他们求教。反复几次,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随后程泰宁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工程验收。作为建筑验收组的秘书,他曾每天陪杨廷宝、梁思成等建筑界知名的老先生们在工地现场查看。先生们对细节的关注和丰富的学识,给程泰宁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也让他长了不少见识。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设计方案(1960 年)

留在加纳人民心中的作品

1985年,在上海出差的程泰宁在报纸上看到由中国援建的加纳国家剧院正面向全国招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建筑及中国建筑师,一直是程泰宁梦寐以求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打电报到北京报名。

由于时间紧张,程泰宁只来得及凭借过往的经验完成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设计方案。可没料想自己的方案竟中标了。

不久,程泰宁被通知因场地变换需重新做方案。他反而更来了精神,决定拿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方案。他托同事带回大量舞蹈、雕塑、壁画等关于非洲文化的照片和资料。加纳民族热情开朗的性格、豪迈奔放的非洲舞,以及颇富神秘感的壁画、雕刻等酋长制的传统文化,让程泰宁捕捉到了可贵的设计灵感,一个全新的国家剧院建筑形象跃然纸上。

后来,这个项目与他另一个在非洲的作品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共同入选国际建协主编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

走中国自己的建筑之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程泰宁认识到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找到中国建筑发展中的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推创新之作”成为了程泰宁努力的方向。他反对照搬传统建筑中那些具象的形式元素来表达中国文化。他认为,这种表面化、低层次的设计反而影响建筑创新。

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资饭店黄龙饭店筹建,业主方原本选择了美国和香港的知名建筑师做设计。为争取这个项目,程泰宁决定无偿提供设计方案。耗时一年、三易其稿——最终,程泰宁的方案以全票胜出!黄龙饭店于1991年获全国建筑优秀设计奖,2004年入选“中华建筑百年经典”。

程泰宁不仅扎实地对有形形态塑造进行设计,更重视意境和氛围的表达。有顾客慨叹:在华灯初上时分进入大堂时,透过若隐若现的庭院和水面,看到灯火辉煌的餐厅时,宛如欣赏一幅立体而现代版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当人们的视线穿过塔楼间的空间看到细雨中的宝石山色时,感染人们心境的是传统水墨画的韵致。

在谈到黄龙饭店的设计理念时,程泰宁说:“‘悠然见南山’是我的基本设计思想。悠然,首先是一种心态,很平静,很平和。做建筑,不是跟环境完全隔离的,它是互动的。我希望这房子(黄龙饭店)建成以后,客人们住在这里,看到周围的山水景观,能产生一种‘悠然’的心态。”

黄龙饭店

像他那一代的很多人一样,程泰宁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但在人生的低谷中,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发挥作用。如今,程泰宁勇于“跨界”,他集建筑师、学者、科学家与企业家于一身,活跃在设计、教学、科研、建筑理论构建、建筑思想与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走出一条中国建筑师的创新之路。一生致力于探索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之路的程泰宁,始终在践行一个中国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一辈子所做的工作,就是想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和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建筑师。”这是程泰宁一辈子的追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