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荣:组建我国第一支化工专业设计队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1-10-13 20:44
  

原标题:他用一年时间完成硕士学业,回国后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化工专业设计队

“东北解放战争需要生产青霉素,你愿不愿意到东北去?”1947年,党组织派人询问正在美国进修的陈冠荣。考虑到祖国迫切需求,陈冠荣答应了此事。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硕士学位并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辗转归国,前往东北开启了报效祖国的一生事业。

1995年,陈冠荣在办公室的工作照

陈冠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他长期从事化工设计的技术领导工作,领导设计了甲醛、乙醛、己内酰胺、聚氯乙烯等数十套化工生产装置;同时还领导并参与煤制合成氨的气体净化,聚氯乙烯以及流化床制苯酐等新技术的改进和研发,对推动我国化工设计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辗转求学,笃定报国之志

1915年12月,陈冠荣出生于湖北武汉。1932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进燕京大学医预科,后转入清华大学。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学生运动。

1936年,陈冠荣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38年,他在徐州会战中考察日本军队使用化学武器情况,后来在武汉、湘西等地担任防毒器材的采购制造和技术培训工作。

1942年,家庭合影(后排左一为陈冠春,左二为陈冠荣,左三为姐夫)

1947年,陈冠荣前往美国留学。期间中国共产党派人找到了他,请他回国帮忙生产解放区奇缺的青霉素,用以救助战争中的伤员。尽管陈冠荣所学的专业与青霉素的研制并无多大关系,但考虑到祖国的迫切需求,便答应了此事。

从此他加倍努力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两年学习时间的硕士学位课程和论文,并婉言谢绝了系主任对他继续深造的邀请。

1947年,陈冠荣与友人在美国匹兹堡合影(左从至右:陈冠荣、傅君诏、薛葆鼎)

陈冠荣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还未拿到毕业证就匆匆踏上了归国旅途。这一路并不顺利,因战争原因,他无法直接从美国回国,只得绕道欧洲,经过一年多时间,才绕道布拉格和莫斯科回到祖国。

网罗人才,领导化工设计事业的初期探索

1949年1月,陈冠荣抵达哈尔滨,进入东北工业部化工局工作。这期间,他把来东北参与工业基地建设的300多名高中及大学毕业生组织起来,创建了最早的设计处。为了充实技术资料,他还专程到上海四处搜罗书摊上的相关书籍,邀聘多位工程师给大家讲授并指导试验和设计。

1951年,他作为对口谈判的总负责人配合上百名苏联设计专家,参与援建了吉林染料厂、氮肥厂、电石厂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几年后,吉林化肥厂、电石厂和染料厂顺利投产,使吉林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化工基地。

1953年,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经重工业部决定,将东北、北京、上海3个化工局设计处,几个大化工厂设计组的全部设计人员,以及分散在各地的主要化工专家和大量技术人员调集到沈阳和北京,合并成立了拥有1300多人的化工设计公司。次年,公司迁北京,改名为化工设计院,开始负责国家建设计划中重要化工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陈冠荣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从1953年到1957年,陈冠荣除组织力量继续配合苏联援建的吉林、兰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的设计任务外,主要精力用于完成国家建设计划项目的工程设计。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率领团队陆续完成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7个新建项目和11个扩建项目的设计,其中包括年产7.2万吨合成氨的四川化肥厂,年产40万吨和20万吨过磷酸钙的南京磷肥厂与太原磷肥厂,年产1.8万吨烧碱的长寿化工厂,以及230吨/年有机玻璃等。这些项目在1959年以前相继顺利投产。

1957年,陈冠荣(右)与苏联专家巴巴扬摄于天安门前

1965年,陈冠荣担任化工部第一设计院院长。从1949年至1967年的18年间,东北化工局设计队逐步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化工部第一设计院。

重视技术,实现化工设计事业的突破创新

陈冠荣认为化工事业设计和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没有技术,就谈不上设计和建设!”陈冠荣对国内外化工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十分敏感,凡有可能采用的,他都千方百计先在国内企业或科研单位试验,组织设计人员长期参与攻关,并在工程设计项目中采用推广。

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出现了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合成氨采用甲烷化代替铜洗净化合成气的新工艺,陈冠荣发现该工艺有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和有利于氮肥厂大型化等诸多优点,于是他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本地资源条件的甲烷流程,以及年产20万吨氨的氮肥厂大型化方案。

1964年,陈冠荣构思出了以煤为原料的“造气—高效脱硫—低温变换—砷碱法脱碳—甲烷化”生产合成气的新流程,并得到领导支持。他协商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上海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实验厂等单位共同攻关这一流程的关键技术。为了加快进度,他同有关单位商定,采取边研究、边设计、边制造、边安装交叉作业的办法,并安排好相互配合衔接。在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完善后,这套新工艺在不少以煤和重油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得到推广,同时为大型氮肥厂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1978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7月,访问巴黎在巴黎卢森堡公园合影(从右至左:薛祖源,林殷才,陈冠荣,李务甫)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法在国外获得成功。陈冠荣对此十分重视。1977年,他调任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不久后就建议引进技术软件包,自主开发水煤浆气化成套技术。

陈冠荣和几位专家组成了水煤浆气化攻关组。在他们共同努力下,1984年,鲁南化肥厂造气系统改造工程项目计划正式落实,之后,从水煤浆造气到年产8万吨氨、13万吨尿素全系统的“改扩建工程”也被提上日程。

1993年6月,“改扩建工程”全部竣工,总投资远低于成套引进费用,同年就生产出了合格的氨和尿素。该工程对我国因地制宜利用煤资源发展氮肥工业和一碳化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淡泊名利,为中国化工事业奋斗终身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陈冠荣虽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璀璨耀目的成就,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他却是一位简单低调、从不张扬的“可爱人”。

198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感谢您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赠给陈冠荣学部委员”

陈冠荣领导化工设计院期间,设计院在“三酸”“两碱”、化肥、塑料、合成橡胶等方面完成设计任务上百项,取得大量的国家级和部门级成果奖项,而陈冠荣没有一项挂名。但大家都公认,每一项任务他都参与并付出了大量心血。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文善与陈冠荣共事多年。他回忆,陈冠荣只管工作的事儿,从不参与领奖的事儿,好多研究工作都是陈冠荣提出和指导的,等研究进行的差不多时,陈冠荣就主动退出。

陈冠荣不但从不主动求名求利,还在我国困难时期主动降级,拿更少的工资。“一级和二级差50块钱。那时的50块钱和现在的50块钱可不一样,我们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50块。”王文善说。

即将进入耄耋之年时,陈冠荣又被任命为化工部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为化工事业不懈奋斗。这期间,他组织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化工百科全书》,为化工领域留下了重要的史料。

1996年4月26日,在北京钱伟长家与钱伟长合影【右至左:陈冠荣,朱树恭(台湾清华大学教务长),钱伟长,孔祥瑛(钱伟长的夫人)】

2010年12月31日,陈冠荣与世长辞。他作为新中国化工设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早日实现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的跨越而奋斗终生。他不计名利、清正廉洁、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是留给广大科研人员的宝贵财富。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张勤汉.《陈冠荣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侯国柱.克己奉献的中国化工设计奠基人——纪念陈冠荣同志诞辰100周年[N].中国化工报,2015.12.04.

[3]《陈冠荣口述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成果

[4]任达清.奠基者之歌——记化工设计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陈冠荣[N].光明日报,1991.6.9(2).

[5]任达清.为了振兴民族化工——记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常委陈冠荣[N].中国化工报,1991.6.9.

[6]本文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