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赤子丹心,中华之光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1-12-15 21:16
  

原标题:“两弹一星”元勋的学风精神 | 王大珩:赤子丹心,中华之光

他是我国光学专家;

他是“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他是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他就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

成长历程

王大珩,祖籍江苏苏州,1915年2月2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一名天文与气象学家,早年旅居日本。回国后,王大珩经常跟随父亲到观象台观测天文和气象,因此,少年时期,王大珩就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图:王大珩青年时期

1936年,王大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于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前往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王大珩转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在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于光学玻璃的研究。

图:王大珩求学时期

1941年3月,年仅26岁的王大珩,在英国在国际著名物理学刊物《Proc. Phys. Soc.》上发表论文《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点》,这篇论文在当时的英国光学科学领域内受到广泛赞誉。

工作历程

1942年,王大珩放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的研究,他认为这是可能掌握关键技术的难得机会,对我们国家极其重要。1945年,王大珩研制出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制成商品仪器,此仪器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

图:王大珩在英国时期

王大珩在英国学习、工作近十年的经验,为日后国内玻璃配方、退火及测试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我国光学玻璃研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48年5月,王大珩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他毅然乘坐客船从伦敦返回香港,后从香港乘船返回大陆。

研制高精光学仪器

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在长春成立,王大珩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该所成为了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与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被称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图:王大珩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1958年,长春光机所凭借研制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一个汤”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八大件”指的是: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电子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光电测距仪等8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一个汤”指的是一系列新品种的光学玻璃。这些设备的成功研制,对推动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制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

60年代初,为适应国防工程的要求,国家提出了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用以测量中程导弹飞行弹道轨迹,评定制导系统的运行精度和获取成像电影记录。

就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成这一任务有很大困难,但是在王大珩的号召和带领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

图:王大珩出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建所30周年所庆活动中

促成国家863计划出台

1986年3月,王大珩与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长谈之后,由王大珩起草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他们与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墀一起修改完善后,上报中央,文中写道:“高科技问题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之不理。”“在关系到国力的高技术方面,首先要争取一个‘有’字,有与没有,大不一样。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这份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以这份建议书为依据,组织制定了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图:(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人才培养

王大珩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国初期,王大珩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建议在大学中设立光学仪器专业,这一建议为了该领域人才和知识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国后来培养出众多光学科学家的关键。

图:王大珩在为学生上课

1985年,王大珩又创办了以光学为专业的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那时,王大珩经常结束了一天繁重的研究,还亲自制定专业课程,并讲授基础课,甚至还为全校学生一一解答问题。

图:王大珩在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师生在一起

图:王大珩铜像

回顾王大珩的一生,他胸怀祖国和人民,始终情系科技事业!他曾在一篇发展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议文章中写道:“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我已95岁了,仍希望为祖国和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他用真切而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自己未竟事业的不舍和眷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