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实验学校“校园科技节” ---科普大篷车点亮学子探索之光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5-04-12 10:2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这个春风沉醉、万物竞发的美好时节,一年一度的“科技之春”如春之使者翩翩起舞,芬芳妖娆。为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4月11日,华州区科协携满载科学奥秘的“科普大篷车”驶入华州区实验学校,为30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科普盛宴。


 
       本届“春之创”科技节共设立科幻绘画展示区、科技手工作品展演区、科普大篷车体验区、科学小实验区、显微镜区和VR眼镜体验区、乐高创意比赛、水火箭留空计时赛等十五类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竞技活动,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科技,感受科技,惊叹科技,在无限惬意中徜徉于科学的海洋,科普的花海。
       科普大篷车宛如一个神秘宝盒,打开后各类新奇展品琳琅满目。“手眼协调”“窥视无穷”等10余件科教展品,涵盖数学、光学、电学、力学、物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原理。“最速降线”装置前,几个小球沿着不同轨道滚落,看似违背常理的速度竞赛,让同学们不禁瞪大了眼睛,绞尽脑汁思考背后的力学奥秘;“虚拟现实体验区”更是排起了长队,戴上特制眼镜,学生们仿若置身浩瀚宇宙,手可摘星辰,或是潜入神秘海底,与五彩斑斓的生物共舞,逼真的场景切换让他们惊叹连连,真切感受到科技对感知边界的无限拓展。活动现场,24台互动式科普展品构建起"可触摸的物理课堂"。磁悬浮地球仪前,八九班许嘉栋反复测试“一分钟有多久”;在“感受心跳”展台,指尖划动光幕奏响的音符引发阵阵惊叹;VR航天体验区排起长龙,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漫步”天宫空间站。


 
    机器人表演区内,两个机器人随着音乐节奏,或俯卧、或旋转、或拉伸,或扭胯,动作游刃有余,流畅丝滑。虽然是芯片的组合,但是它的多变、精准无不让在场的每位同学发出惊喜和尖叫。那一刻,科学思想在滋生,科学信念在萌芽,科学精神在膨胀。
       科学小实验区《烟雾瀑布》、《白糖黑蛇》、《变色的紫甘蓝汁》等展示桌前,同学们络绎不绝,有的蹲下仔细观察颜色的变换,有的竖起耳朵聆听不同的声响,有的低头探寻灵动与玄妙的由来。每一次泡沫的喷涌都是一片欢呼,每一次色彩的魔幻都是一片唏嘘,每一次绝伦的展示都是一片赞叹。在学生懵懂无知的世界里,一个简单的举措,足以开启同学们智慧的大门;一句真心的话语,足以温暖童真的心灵;一次微小的活动,足以启迪科技神殿的音符。

       参观科幻绘画、科技手工作品时,大家有序前行,好奇、惊叹和钦佩的声音,分明是科学种子“噌噌”启蒙的前奏;魔方比赛区,低年级组的小同学不断欣赏高年级魔术师般的高速旋转,凌乱中透着智慧,转动中掺着机敏,思考中体现睿智。
       八五班贾湘泽戴上VR眼镜后惊叹:“我‘走进’了太阳系,行星就在我眼前旋转!原来宇宙这么神奇!”一旁的科学老师曾少丽感慨:“这些展具让抽象知识‘活’了起来,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最好的课堂反馈。” “原来科学定理就藏在乒乓球弹跳的轨迹里!”八九班科技社团成员方洁蝉兴奋地说。科学老师王怡霏表示,这种“体验-观察-探究”的教学模式,让抽象知识具象化,有效激发了学生内生性的探究热情。
       这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绝非一场短暂的激情互动。它是区科协精心烹制的“科普营养大餐”,以直观、有趣的方式,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让抽象科技概念触手可及,为学生们推开一扇扇瞭望科学世界的窗口。正如参与活动的王帆校长所言:“当孩子们眼里的光被点亮,也许就是未来科学家的诞生时刻。” 
       陌上春光好,花开已成诗。从一辆车到一座城,从一场活动到一片生态,华州区“科技之春”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既是响应“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国家战略的基层答卷,也彰显着区域科教改革的破题智慧:以流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以跨界联动激活创新潜能,更以科学与乡土的深度对话,为青少年铺就一条“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成长之路。从乡镇中心小学到城区实验学校,从开放式互动体验到科学家精神浸润,这场直击灵魂、扣人心弦的科普之旅,正以“科学启蒙+长效育人”的双重逻辑,为我区基础教育注入创新基因,书写科学精神扎根乡土的时代答卷。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学精神的薪火,正照亮更多未来梦想家的眼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