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 向生而行——渭南市第二医院最美医护人员速写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渭南科普2021-08-03 17:40
  

号角响起,脚步声声,伤患在哪儿,战场就在哪儿,战斗就在哪儿。铿锵誓言,初心使命,在这一刻化为行动。

救助晕倒女子、救助碰伤老人、救助小芒果、救助晕倒老人,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我们的心塞满了感动,暖流喷涌。

我们看到这一组真实的故事,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救死扶伤”。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他们都来自渭南市第二医院(简称二院)。

镜头下的感人故事

镜头一:救助晕倒女子

时间:1月12日中午1点

地点:渭南市第二医院东门口人行道

人物:渭南市第二医院预检分诊医生杨江涛、护士郭丹

冬季中午,天很冷。一阵风刮过,吹得脸生疼。正值午饭时分,二院东门口进出的人渐渐少了起来。

东门口的保安正站立着值勤,预检分诊负责测量体温的护士郭丹刚办完交接班手续走上岗位。不远处预检分诊处里,身着防护服医生杨江涛正在工作。

刚过1点,东门口前的人行道上,一个正在缓慢行走的年轻女子突然倒地,口吐白沫。

看到这一幕,保安赶忙跑过去叫杨江涛,郭丹则急声喊道:“杨大夫,赶紧来,有人晕倒了,在门口。”

穿过绿化带,跳过隔离绳,杨江涛飞奔而出,迅速蹲下大声问,“你叫啥?”女子弱弱地回答:“李飞(音)。”“身体哪儿不舒服?”女子没有应答。“家在哪儿?”女子依旧没有应答。杨江涛初步判断,女子可能因头部着地受伤,出现脑损伤引起呕吐。在这种情况下,宁静勿动。杨江涛示意郭丹快去急诊科叫人援助。

女子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这在疫情防控期间很重要。杨江涛看到女子身边的手机,拿起翻阅,给存着母亲的号码拨打过去,叫家人快来,同时确定女子为本地人,一颗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急诊科的医生护士推着轮椅出来后,杨江涛一边协助,一边说着女子的情况。看着女子进入急救程序,杨江涛和郭丹才安心返回各自岗位,继续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镜头二:救助碰伤老人

时间:5月30日下午6点30分

地点:民主南路与朝阳大街十字西南角

人物:渭南市第二医院微创介入血管外科护士长刘盼

好久没陪孩子了,刘盼和丈夫约好,下午下班后带着孩子去信达广场转转。

把科室的事安顿妥当,刘盼风风火火赶回家,看看表已经过了6点,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表示歉意,然后将8个月大的孩子从丈夫怀中接过,放入小推车。

一家三口从位于民主南路的家出发,行至朝阳大街十字时,突然听到“嗵”的一声,刘盼下意识地向右一看,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和一位骑摩托车的年轻人相蹭,老人摔倒在地。

“你把娃看住”,还没来得及听到丈夫的回答声,刘盼就一阵风跑到老人跟前。她迅速蹲下,俯身轻拍老人,“叔,你好着没?能听见我说话吗?”刘盼问。“能听到。”老人低语。“你哪儿不舒服?”刘盼接着问。老人半侧着身子,将右手放在腰部示意,“右边这块疼。”刘盼判断,可能骨折,伴随腰椎受损,这时最好不要移动,防止二次受伤。刘盼对老人说:“叔,你不要动,就这样躺着,我给你叫救护车。”

“小伙子,赶紧打120。”刘盼说。“给哪儿打?”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慌了神。刘盼掏出手机,拨打二院急救电话,快速说着事发地及事故原因、伤者情况。

大约3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刘盼以简明的语言交代了老人的情况,看着急救人员将老人抬上车,这才回到一直在旁边等待她的丈夫和孩子身边。

镜头三:救助小芒果

时间:6月27日下午7点

地点:金水路紫金城小区

人物:渭南市第二医院门诊部护士长薛海燕

刚走进紫金城小区,薛海燕正和同事电话沟通单位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的事宜,忽然耳边隐约传来呼救声,“救命啊,救救我的孩子……”

顺着求助声方向薛海燕一路跑去,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将孩子从电动车上抱下来,电动车倒地也顾不得管,哭得撕心裂肺。

这时的孩子,嘴唇发紫,口吐白沫,全身抽搐。薛海燕走上前说:“把孩子给我。”母亲用警惕的眼神看着薛海燕,侧身躲过她伸出的手臂。薛海燕说:“您放心,我是护士,在二院上班。”母亲这才将孩子交给薛海燕。

薛海燕俯身跪下将孩子平放在地,把他的头偏向右侧放,双手摸过脸颊时,感到发烫,便问母亲,“孩子是不是发烧?”母亲回答:“是,刚打完针回来。”薛海燕用一只手将孩子下颚捏住,让孩子的嘴张开,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伸进口中,探视孩子口中是否有异物,是否出现舌后坠现象,打开气道。确定没有异物,也无舌后坠,她打开免提,拨打二院急救电话,先自报家门、说地方,再说孩子因发烧引起惊厥,请带相应的药物和物品。然后回过头对慌乱的母亲说:“您打电话,叫娃他爸过来。”说话间得知孩子名叫芒果。

孩子的嘴唇慢慢由紫绀变红润,但身体还在抽搐,薛海燕俯身抱住孩子,安慰道,“芒果,不要害怕,妈妈在,阿姨也在。”孩子病情很快趋于平稳,情绪逐渐得到恢复。十多分钟后,二院救护车到达,薛海燕认真地将孩子的情况与接诊大夫做好交接,看着救护车离去。

镜头四:救助晕倒老人

时间:7月5日下午7点

地点:金水路与东风大街十字西北角

人物:渭南市第二医院眼科手术室护士王楠

下午下班后,王楠抱着11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后座,丈夫则开着车,一家人准备去吾悦广场吃晚饭。

行至金水路时,看到西北角有一群人,王楠的丈夫说,有个老人躺在地上,可能是晕倒了。王楠说,快把车停到路边,说话中把孩子塞给丈夫。

开门,下车,王楠三步并做两步跑到老人跟前,看到老人嘴唇发紫,牙关紧闭,不停抽搐。王楠表明身份后,跪地施救。她先将老人的头向左偏,然后一手紧捏下颚,促使老人张嘴,一手拾起近旁的塑料扇子,将扇子把塞进老人嘴中,促使他气流通畅。

“爷爷,爷爷”,王楠一声声呼叫着老人,手也没闲,又是解衣领,又是解腰带,让老人尽可能地放松,保持呼吸顺畅。看到老人嘴唇开始转红,王楠又喊道,“爷爷,你能听见我说话吗?”老人意识逐渐恢复。

“赶快打120”,王楠催促着围观群众。“打了,已经打了。”有群众说。在王楠的询问中得知老人叫车宗义,也知道了老人家人的电话,一旁的热心群众赶紧帮忙通知他的家人。

很快,救护车到达,王楠一边对救护人员做着情况说明,一边扶起老人,协助老人乘坐救护车。这时的王楠,满脸是汗,衣服已湿透了。孩子一声声地叫着“妈妈,妈妈”。王楠回应着,“妈妈在,妈妈在”。

故事背后暖流喷涌

在二院护理部我们了解到,人的大脑缺氧4至6分钟之后,脑细胞开始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引起全脑功能损伤,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救治,脑细胞就会开始出现凋亡,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脑死亡。只有及时通气吸氧,人才能苏醒,正确的抢救方法至关重要。

镜头一 “救助晕倒女子”的故事,是一位路过二院的行人崔管齐拍摄的。顺手的拍摄,留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崔管齐将视频发到自己的抖音号,没想到当天被媒体采用,浏览量突破500万。

崔管齐配发文字感慨道:“爱是桥梁,你们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没有人知道‘英雄’的你们的真实面容,但是你们在我心目中都是最可爱的人。向二院勇于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致敬!”

镜头二“救助碰伤老人”的故事,是二院一位住院患者家属岳玉莹拍摄的。去医院送完饭,在回家的路上,岳玉莹看到刘盼救人和叫救护车的整个过程,拍下了感动人心的场景。

岳玉莹说,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她的家人就住在刘盼所在科室,因此她认识了刘盼。没想到路上碰到刘盼救人的事,她就拍了下来,配上简短的文字“渭南市二院最美护士长!”发到抖音上,第二天浏览量就过了5万人次。

镜头三“救助小芒果”的故事,施救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时间就是生命,芒果的母亲记住了薛海燕的模样,顺着二院救护车这条线索,寻到急诊科,再到儿科打听,终于弄清了“无名英雄”就是二院门诊部护士长薛海燕。

感激之情无以用言语表达,7月1日上午,芒果一家人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直接来到二院,将制作好的锦旗“急救服务暖人心真情感谢送旌旗”送给薛海燕以示谢意。

镜头四“救助晕倒老人”的故事,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前三。《危急中,她冲进人群抢救倒地老人》《万人点赞!冲上热搜!渭南这位年轻妈妈让全国网友“破防”》《渭南市二院眼科医院护士王楠:跪地抢救晕倒的老人家属送锦旗表示感谢》,一时间媒体竞相刊播。

7月7日下午,被救老人车宗义送来锦旗“路遇危难施援手医德高尚人称赞”,表达感激之情。王楠笑着说:“这是职业的本能,作为医护工作者,遇到紧急情况,我将首先考虑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这是初心,也是使命。”

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皆记者,这一个个感人的镜头,这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是行人,是患者家属拍摄的,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拍摄者或许不知道她是谁,传播者或许不知道他是谁,但那最美的身影却被记录了下来,但那最帅的模样却留在记忆、铭刻于心。

你们救人的样子真美!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马四虎感慨地说:“在救死扶伤面前,医护工作者总是时刻不忘身为一名白衣天使的责任和担当,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誓言与梦想,传播着社会正能量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医者大爱,向社会展示了二院医护团队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风范。二院人,好样的!”

像这样在非工作时间救人的事迹,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可能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儿,可对于患者来说却是挽救生命的大事。渭南剧作家、原渭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谭昭文表示:“一件事不足以说明问题,两件事、三件事,甚至更多的事,说明二院人有爱心、有情怀、有责任,更有担当,也说明渭南人素质高,渭南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风雨 77载,经过战火洗礼,经历和平解放,走过改革开放,进入创新发展,二院茁壮成长。二院党委书记徐兆宏说:“二院是一个有红色基因、红色传承、红色故事的医院,优良作风代代相传,优秀品质一脉相承,院内暖医故事不断,院外救助事迹连连,彰显着医患一家亲,体现着大爱,构建着和谐。”

走进二院,感受红色文化、人文文化,传承文化,从门口的院石,到四周的文化墙,从楼内的文化长廊,再到每日的“党史播报”,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耳濡目染、经年熏陶中,培训学习、业务提升成为常态化,技能大比武、操作演练有计划进行,高效执行力、创新竞争力融入奋进中。

文化的、传承的、红色的、魅力的二院,只是渭南的一个缩影,暖医故事还在上演,救助事迹还在进行,大爱无疆,爱在继续。

温馨病室

后记

不经意间,将一组救助事迹串联起来,我们看到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救死扶伤无论时间地点,不管院内院外。这是一种传承,这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引领。

深入其中我们了解到,二院党委书记徐兆宏曾在火车上救治高热惊厥的小男孩,在脱贫攻坚战中帮助面临截肢的贫困户李大安恢复健康;急诊科曾救助危重流浪老人,为其完善信息办理户口,多方协调解决养老问题;医生为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护士为烫伤孩子捐款……

初心使命,已牢记在心,爱心救助,已融入血液,成为二院人的一种自觉,一种素养,凝结成团结求实、继承创新的二院精神,体现着尚德、务实、担当、创新的渭南精神。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行动,让我们感到了二院的温度,渭南的温度。一个个镜头,讲述着二院好故事,传递着渭南好声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