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真:让核元素造福人类

来源:中国科学家  编辑:渭南科普2021-07-25 16:35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福建籍生物化学家、我国核医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世真院士的科研人生。

王世真在第一台国产微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前留影

1916年3月,王世真出生于日本千叶,两岁时随留学归国的母亲回到家乡福建福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王世真,自小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33年,17岁的他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次年,他注意到清华大学新建的化学馆名师荟萃,便决定转学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书。

在著名化学家袁翰青教授的推荐下,王世真毕业后进入贵阳大学任教。1946年,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药理学,半年后转入美国衣阿华大学化学系。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他边求学边工作,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三年后,王世真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王世真在美国衣阿华大学留学期间留影

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一家著名制药公司曾以优厚的待遇向他抛出橄榄枝。当时,一心想当制药专家的王世真很想利用那里先进的设备研制新药,但对方抛出了一个附件条件:要进入那里工作,必须先加入美国籍。王世真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随后,他去刚刚成立的美国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工作。

正是这次工作的变动,改变了王世真的科研命运,让他与奉献毕生心血的核医学结缘。在那里,王世真用核素示踪方法,成功标记了碳十四甲状腺素和碳十四门冬氨酸,其合成方法至今还收藏在美国的国家档案局。两年间,他与同事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也为他此后致力于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正值研究创新巅峰时期的王世真选择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回国。

1951年,王世真被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副教授。不久,他便在中国落后的科研实验条件中完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首次在中国合成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特”,一改肺结核(民间称为“痨病”)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局面。

除了致力于研制能够推动国内医疗水平的药物,王世真还密切关注着留学时开展的核医学研究。同位素技术就是核医学领域的核心内容。1956年,我国制定的《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第一次将“同位素在医学中的应用”列入重点项目,王世真是此项研究纲要的起草者。他将这称为祖国“核医学的春天”。

同年,王世真在西安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同位素测量仪器训练班和同位素应用训练班。之后,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诞生了,第一批试剂研制出来了,第一批自显影实验完成了,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后来,王世真在协和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中心实验室,他勇敢地将自己作为首位被试者,将同位素应用于人体,并取得了成功。

1956年,王世真主办的同位素使用方法训练班第一期开学纪念合影

1959年,王世真参加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此后的20年,他先后担任同位素室及放射所的领导职务,为我国建立、普及同位素技术及其应用做了大量工作,合成了近200种放射性药物及生物医学所需的示踪剂,其中不少是创新性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核医学的发展。

1987年,王世真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作了中国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规划的报告。翌年,国际核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成为中国核医学研究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在核医学领域辛勤耕耘半个世纪,王世真最为欣慰的,是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才的成长。到了80多岁的年龄,他还坚持要为研究生开一门课,并在课程开场白里对年轻人说:“青出于蓝,质重于量。这是我们这些超龄服役老兵的唯一愿望。”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